2023年12月28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召开了国务院政策例行吹风会,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张青松、司法部立法二局局长李明征、中国人民银行条法司负责人刘晓洪以及中国人民银行支付结算司负责人王晟在会上介绍了《非银行支付机构监督管理条例》(以下简称《条例》)的有关情况,并回答了记者的提问。
根据张青松的表态,支付机构要适应新的监管要求,需要提高注册资本,确保具备符合规定的业务系统、设施和技术,以及有效的治理结构、内控和风险管理能力制度等。根据《条例》的规定,非银行支付机构的注册资本更低限额为1亿元,这是一个底线,具体要求的金额还将根据具体业务情况而定。
据统计,自2023年以来,已经有7家支付机构完成了增资,且增资金额都相对较大。例如,贝宝支付的注册资本增加至45.2亿元,网易宝有限公司增加至2.701亿元,湖南潇湘支付有限公司从1.3亿元增加至2亿元,陕西煤炭交易中心有限公司从1亿元增加至10亿元,中国银联股份有限公司的注册资本由29.3亿元变更为99.63亿元,北京滴滴支付技术有限公司增加至4亿元,连通(技术)服务有限公司的注册资本由50.6亿元增加至57.6亿元。
然而,目前行业内仍有多家支付机构的注册资本仅为5000万元,低于《条例》规定的1亿元要求。有专家指出,《条例》的实施预计将引发支付行业的新一波更名潮和增资潮。随着从业机构在注册资本等方面进行调整,业务规模较大的支付机构将需要更多的注册资本投入,违规成本和安全风险也将大幅提升。这使得支付行业的重资本属性逐渐显露,行业格局也将持续洗牌。
根据中国人民银行官网的信息统计,目前市场上存在186家持牌支付公司,其中92家机构的名称中不包括"支付"字样。近日,一些支付机构的相关负责人公开表示,将按照监管要求进行名称变更。尽管具体的改名方式和时间尚未确定,但可以确定的是,新名称中将肯定包括"支付"这一关键词,并且将在《条例》施行前完成更名。